自从闺蜜家孩子上了初三,感觉我就成了闺蜜的“垃圾桶”。
“你说这娃是咋了吗?动不动就发脾气,动不得说不得”
“天天玩游戏,给他说不要玩了,就直接甩门”
“我就不能看见他,看见气就不打一处来”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见过太多这样的父母了。
当看到别人的孩子的时候就觉得人家的孩子都是来“报恩”的,自己的就是来“讨债”的。
当看到别人讲的“如何和青春期孩子相处”觉得很有道理,可那些就是“教材”。当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半大小伙站在自己跟前时,再多理论都失灵了。
直到我看到这本《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解锁青春期亲子沟通》以下简称为《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就迫不及待想把它分享给我焦头烂额的闺蜜。
作者刘纯婷是精神分析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师、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签约心理咨询师。
她用丰富的案例来讲述亲子沟通中最大的难题就是父母尚未察觉到的内在冲突导致亲子沟通中的“心口不一”。
而这样的沟通方式势必会少了肯定与赞美,多了指责和挑剔,忘了放手与信任,增加了干涉与控制。
01.被“误解”的沟通
闺蜜说孩子沉迷于玩手机,怎么说都没有用。她一看到孩子玩手机,就控制不住要发火,手机砸了两三个,依然还是如此。孩子看见她也烦得不行。
我问她:“你有没有问他为什么变成这样?他变成这样,你为什么会这样暴躁?”
她说:“他一直玩手机,就会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一辈子就完了!......”
其实我了解到的孩子本来学习还不错,因为英语一直跟不上,闺蜜又一直让老师在中午给补课,结果孩子连下午上的课也开始打瞌睡,给闺蜜说过几次,闺蜜怪他不好好学习,净找理由,后来连其他的课也跟不上了......
我们做父母总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觉得孩子就应该听我们的,哪怕他有自己的意志,我们也依然希望他能听我们的,甚至我们还会用惩罚的方式去沟通。
家长最容易犯的毛病、最大的误区就是认为:孩子能有什么想法,听大人的就好了。
我们很容易说孩子“烂泥扶不上墙”,也会说“我是为你好”想当然地替孩子做决定。
刘纯婷在《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写道:亲子沟通中,常见的“伪沟通”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通知
比如闺蜜就告诉孩子,英语不行必须去补课去,孩子没有商量的权利,只有知情权。
第二种:劝说
比如很多人会不停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态度还特别友好地劝孩子去上补课班。他们觉得只要自己不停说,对方就会听他们的。
第三种:利诱
比如我同事就给孩子说只要你考试考90分以上,我就允许你每天玩一小时的游戏。在这种模式下,孩子会有一个概念:只要满足父母的需求,其他的什么条件都好商量。
第四种:惩罚
很多孩子都有过考试考不好,被胖揍或者禁止去做什么事的经历。父母用惩罚的方式让孩子来满足我们的期待。
以上四种沟通方式中,我们忽视了孩子的情绪,最后当孩子有力量的时候,他们就会用这样的沟通方式来应对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我们手把手教会了孩子成为难以沟通的人。
当然,作者也给出了建议:
第一,接纳、不评判,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沟通的渠道;
第二,耐心倾听、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信息;
第三,合理地妥协,这样才能得到双方一致认可的结果。
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那是不是掌握了这三方面就能和孩子好好沟通了呢?当然不是!
02.沟通的关键要素--情绪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出现一些情绪的反应。而老祖宗的优秀传统“忍字诀”经常被父母拿来安慰孩子,但是情绪靠“忍”是过不去的,只能暂时被压制,时间久了必然很容易爆发。
看到过一个报道:有个14岁的女孩在学校受到欺凌,回家告诉父母。
父母不仅没有安慰而且还说“为什么人家就欺负你呢?”“你为什么不还手呢?”
这个孩子后来开始自暴自弃,她说“既然没人肯帮我,那我就靠自己,谁惹我,我就报复谁!”
这个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好好的宣泄,就很可能会带着满腔的仇恨,带着对社会的不信任走上自己的人生之旅。
如果父母在理性的状态下,帮助孩子分析,遇到校园暴力的情况下如何用合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或者鼓励孩子,给予一定的帮助。
同时孩子也会明白,遇到困难的时候,身边有人会帮助自己。
但实际情况是,当孩子遇到欺凌的时候,父母首先启动的模式是:孩子做错了什么,所以才会受人欺负,而另一方面,心疼的同时又恨铁不成钢,所以出现指责孩子“你为什么不还手?”
这给了孩子的感受:我遇到问题等于我犯了错误,我会被指责,被惩罚。
这会让孩子对家长失望,也对自己失望,内心已经很焦虑,很沮丧,进而出现自暴自弃的行为。
如果家长能明白孩子的情绪,就可以帮助孩子消化情绪,理解她,支持她,陪伴她。
而如果家长抱怨、惩罚、指责的时候,就是把一个比较好解决的问题逐渐变成了一个大麻烦。
因为孩子除了要消化自己的情绪之外还得消化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失望和愤怒。
刘纯婷在《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告诉家长们:良好的沟通的前提是接纳孩子的情绪。
第一,专心听孩子讲,不评价。让孩子尽情表达,很多时候表达完了,情绪就已经释放了。
第二,孩子处在不好的情绪体验中的时候,不要讲道理,不要批评指责,这会增加他的消化难度和时间。通过等待,保持平静,告诉孩子,有情绪是正常的,可以理解。
第三,当孩子向我们表达情绪时,意味着他的情绪释放出来了,他可以回到理性状态了。
作者强调,就算吵架了,也不要报复孩子。情绪可以表达,但要管理好自己的表达尺度。
或许,亲子沟通中最大的困难,不是家长不能安抚孩子的情绪,而是家长不能安抚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能恰当地表达和面对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和孩子的沟通也会变得容易很多。
03.安抚好的自己情绪--觉察
家长用情绪话表达的时候,其实是在为自己内心发声,并不是在为孩子解决问题。
但这并不是家长的初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绪以及这些情绪传递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又该如何改变呢?
首先,觉察互动方式的原型。
身边有个同事很是苦恼,前几天家里来了小朋友,想要孩子的玩具,孩子怎么都不同意。她为此大发雷霆,她想不明白孩子不想给就不给呗,她怎么就那么愤怒呢?
她在单位是出名的“老好人”,像个陀螺一样每天为了别人的事一直在转,无论谁让她帮忙做点什么,她都不会拒绝。
和她聊天,得知她内心有一个信念:如果我拒绝了别人的要求,那么就不会有人喜欢我,我就会被排挤,被嫌弃,只有我帮人家做更多的事情,他们才会喜欢我。
事实是如此吗?大家知道,肯定不是这样的。大部分人都不会喜欢这样的人,甚至会觉得这样的人好使唤。
但对于她来说,她看不到这个现实。对她来说,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她好,成了一个固有的思维。
面对孩子的矛盾,其实是她内心的冲突。
就像她自己说的“我觉得孩子要去分享,父母就是这么教导我的”。她不知道这样会给孩子带去怎样的影响。
而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觉察到我们背后的情绪,找到影响它的原型。
看清楚它,识别它,跟它好好谈谈,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和我们捣乱,我们怎么做才能获得它的配合。
其次,觉察自己内心的冲突。
同事因为孩子不分享而发火,这背后一定有意难平的事件。心理学上称这些“意难平”的事件为“心理创伤”。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各种创伤的生活。早期的创伤就像种子,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互动模式就是这些种子开的花。
就像那位同事,在她的解读中,孩子不分享自己的玩具,那么以后就没有人喜欢他,在社会中就不会有人帮助他,他以后就会很惨。
所有这些想法都指向一个消极的结果。
而她的这些担心都来自于她父母那里来的。她的父母通过暴力沟通不断把自己的恐惧传递给孩子。
她又无意识地带着这种焦虑不安、一系列消极想象,用发火的方式和孩子沟通。
这种方式是家长为了解决自己的焦虑,而不是解决孩子的问题,因为孩子原本没有这些想象,也没有这些恐惧。
最后,允许自己有缺陷,不把缺陷变成伤害。
把一件事情变成一种伤害的关键,就是情绪在其中起作用。
我们怎么看待自己的缺点也会怎么看待自己的缺点。不接受孩子的缺点,其实就是不接受我们自己的不完美。
所以我们不接纳孩子的底层逻辑就是我们不接纳自己。
就像这位同事,小时候父母因为她不给姐姐分吃的而打她,以至于她现在看到孩子也是如此就觉得会受到惩罚,于是也强迫孩子去做分享。
代际轮回就这样形成了。
只有我们允许自己是个有缺点的人,才能打破这种传承。只有当我们允许自己学会拒绝他人,才会对孩子拒绝他人的要求没有过度的反应。
这是自我觉察在家庭生活、亲子沟通中的价值。
结语
如何养育孩子是我们终生需要学习的课题,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沟通问题。
刘纯婷在《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用审视、剖析我们的沟通方式,带着我们去发现隐藏在一些司空见惯的沟通模式后没有没有看到的情绪和需求。是这些隐藏的部分,破坏了我们的沟通,让我们没有得到期待的结果。
这就像一场探秘之旅,当我们开始对自己的沟通方式多一些理解和思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改变的时候,孩子也在改变。
就像教育真谛说的那样: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