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支持学员的过程中,有很多家长跟我吐槽过这样一句话:“中年家庭最大的危机,不是二胎,不是手机,而是更年期撞上青春期”。
“论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多痛苦”?
某平台上也有网友给出了答案:“无异于原子弹爆炸的威力...”
当父母和孩子都处于敏感特殊阶段,哪怕没有任何纷争,也会因为身体、心理的各种不适陷入焦虑、迷茫、无助,从而导致亲子大战升级为家庭大战。
更何况,双方一直生活在一起,怎么可能没有摩擦与矛盾。
孩子厌恶管教、母亲抱怨无助、父亲苦于压力,这些可能是现在很多中年家庭,正在上演的戏码。
所以,如果我们想平稳渡过这一时期,就需要深入地去了解青春期和更年期。
只有探索到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才能有解决的方法。
更年期和青春期,是父母和孩子都在蜕变。
知乎上,有位心理咨询师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
有对母女一起去就诊,但她们都表示要替对方咨询,自己没有一点问题。
母亲说:女儿从小乖巧听话,没想到读大二了,却像变了一个人,对我爱答不理,一个星期打不了两通电话,我多问几句,她就不耐烦,还说我“老更”!
女儿说:我妈肯定是更年期犯了疑心病,偷看我短信,偷听我电话,我考去外地读书,就是不想再被她控制,难道非得“听话”才算好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就天理不容吗?
面对咨询师,母女俩苦苦追问,都想听到咨询师说出,是对方的错。
可咨询师最后却说:你们一个在青春期渴望自由,一个在更年期精神紧张,别急着抱怨,应该先了解一下自己。
还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自媒体博主,写过的一段对青春期的生动解释。
“俄罗斯大马戏团的空中飞人,手抓一个秋千,在高空悠荡,借由惯性抓向另一个秋千。
稳稳抓住的一瞬好帅。可当他们放手,还没抓到另一个秋千的‘瞬间’,手里是空的……青少年恰恰是这个阶段。”
换句话说,青春期就是一个人第一次面对不确定又陌生的自己,一方面想冲破固有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又紧张、胆怯、不知所措。
那更年期又是什么情况呢?
比起青春期的情绪动荡,更年期还多了一层对时间流逝以及面容衰老的恐慌。
如果说青春期是成长,那更年期就是失去。
因为这意味着你要失去年轻时透亮的皮肤,失去追求事业的冲劲,失去上五层楼不喘的体力以及被视为中流砥柱的尊严……
所以,当力不从心的更年期,碰上横冲直撞的青春期,就会矛盾滋生,争吵不断。
亲子冲突,其实就是孩子和父母都能看见自己的一面镜子。
换个角度看,碰撞撞开的裂痕,恰恰会成为了解彼此的契机。
所以,想要化解“青春期和更年期”的冲突,一定做好这三点。
01良性互动,适当放手
朋友向我分享过一个和她儿子的故事。
有一天晚饭过后,儿子突然试探性地和她说,自己喜欢一个女孩。
按理说,大部分家长听到孩子早恋,一定会搬出家法好好伺候,但我朋友却反其道而行之。
她不仅没有大惊小怪,还打趣地说:“你小子太晚了!我比你还小的时就喜欢别的小男生了。”
听妈妈这么一说,儿子一下子打开话匣子,两个人一直聊到深夜......
你看,当父母放手的时候,孩子也会放松,也会更愿意接近你,去跟你分享。
作家安娜·昆德兰说:
父母最成功的爱,不是把孩子留在身边,而是对孩子放手。
生活上,我们应该要多给孩子一点决定权,小到吃什么穿什么,大到交什么朋友,追求什么理想。
不要再以爱为名进行控制,而是正视一个现实:
成长是父母目送孩子离开的过程,无论是谁,最后总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02保持边界,做好自己
不求助不帮忙,是在给青少年成长空间,换个角度,也是在给更年期的我们腾出思考和放松的空间。
从不随便翻查书包、日记、进屋敲门、在安全的前提下不过多干预孩子交友等外在边界,到经常内观、觉察,降低把自己内在的伤痛无意识地投到青春期孩子身上的几率,形成心理边界。
当外在、内在都有清晰的边界,青少年会感受到被爱被尊重,长大后,关系中的他们会更加清爽,不拖泥带水,人格中也会自带独立与被尊重的气场。
0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疗伤所”
韩国教育专家李柳南曾说起,她的两个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和自己的关系特别糟糕。
因为孩子的问题,她整宿失眠,头发一掉一大把。
而孩子们呢?儿子患上社交恐惧症,女儿得了抑郁症。
她意识到,再不疗伤,一切都要完蛋。
于是,她自己开始看书、听音乐,也鼓励孩子们做点喜欢的事。
女儿学起了糕点烘焙,儿子去音乐课堂打起了架子鼓。
结果,自我疗愈,在时间的流动中慢慢起效。最终,她们母子三人都好了起来。
女儿考上了国际知名大学,儿子顺利完成学业,她自己,也把事业办的风生水起。
青春期的伤痛,更年期的痛苦,都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必经之路。
其实,不仅是孩子需要父母支持,更年期的父母更需要孩子的理解。
一个家庭,孩子是希望,父母是后盾,哪一方出了问题,家庭这艘航船,都会在生活的风浪中流离颠簸。
只有双方彼此支撑,互相担待,在了解的基础上去理解,在沟通的前提下去关爱,一家人才能驱散纷争的硝烟,收获静好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