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在某中学举行的一次家长会上,很多家长纷纷提出,自打孩子上了中学后脾气就开始变臭,父母说的话孩子根本就不愿听也听不进去,甚至有时故意和父母对着干。
“女儿以前一直乖巧懂事,特别听话。可自从上了初中后就变了,总是把我的叮嘱当作唠叨,多说几句她就觉得很厌烦,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她好,结果她并不领情!”
“我儿子今年13岁,也是这样的,之前不仅听话,学习成绩也好。可自打今年开始,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作业也不认真做了,经常偷偷逃课去网吧上网,我苦口婆心地劝导他、监督他,可根本于事无补,他反而专门和我对着干。吃饭时让他喝点汤,他偏偏不喝;让他不要挑食、荤素营养要均衡,他偏不吃青菜;让他做完作业再去玩,他偏要一边玩儿一边做作业,总之,我们怎么说他都不听,我真是“恨铁不成钢”,再这样下去,可如何是好!”
生活中可能有不少的父母都和故事中的这些家长样,内心充满了疑感:为什么孩子小时候那么乖巧听话,可到初中阶段却变化这么大,不仅脾气大还容易犯倔,总要和自己对着干呢?这具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其实孩子逐渐出现这些行为,恰是他们“青春叛逆期"的一一种表现。一般来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主要会经历以下三个叛逆期:
3~4岁的幼儿叛逆期;
7~8岁的儿童叛逆期;
12~18岁的青春叛逆期。
刚上初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阶段,他们渴望能够独立自主,脱离父母的管辖和控制,不受束缚的自由成长。此时,如果父母处处管着他们,事事干预他们,他们便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反抗父母的安排与决定,与父母对着干。其实,作为父母,除了要关爱孩子的生活需求外,更要用心去感受孩子心理成长所带来的变化,给孩子正确合理的引导。最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的教育方式能适应孩子的所需,而不应该是让孩子来迎合父母的教育方式。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接触的事物与知识面也是不同的,父母千万不要认为在孩子小时候你对他采取的教育方式,当孩子进人青春期后你依然可以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他。毕竟,对于小孩子而言,很多事情是身不由己的,他们无法反抗和拒绝父母的安排与决定;但当孩子长大后,他们便有能力对父母的安排说不,也有胆量去违抗父母的决定和安排了。面对孩子的抵抗,父母的内心通常会恐惧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可怜天下父母心”,相信天底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是往往在教育中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方法。父母一味地责骂、训斥只会让青春期孩子的心里充满反叛情绪,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父母若想要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和自己对着干,不妨试着从这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成长变化两方面入手,去改变孩子容易躁动的情绪。
1.把命令改为商量
不要总是采取一副命令式的口吻来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孩子的事情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可以试着这样问孩子:“你有什么想法呢?你打算从哪方面入手呢?”在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与观点后,再引导孩子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对错误部分提出修改意见并与孩子探讨、沟通,征求孩子是否愿意做出改变,比如可以问孩子:“你认为爸爸妈妈的意见对你有帮助吗?愿意采纳吗?”孩子也是有一定认知和判断能力的,如果父母的意见与建议确实有效可行,相信孩子也是愿意采纳并接受的。在这样和谐平等的交流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
比如,周未休息时孩子想去找朋友玩耍,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商量: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去交往,并对游玩的时间、地点、人物做一个基本的概述,让父母知晓孩子的情况,如果中途有什么变化必须及时通知父母,以免父母不了解情况而焦虑担心。父母在给予孩子空间自由、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成长的同时,也要告知孩子“言出行、行必果”,不能随意破坏原则,答应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父母要做好孩子坚强的后盾,支持和帮助孩子,让孩子在一种幸福的环境中快乐地成长,唯有如此,孩子的心灵才不会离父母越来越远。
父母应学会以一种商量的方式来解决孩子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哪怕商量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也没有关系,它至少增加了亲子关系的沟通和交流,为日后彼此距离的拉近、家庭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父母千万不要错误地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不然到最后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还容易失去与孩子交流的机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2.不妨让孩子吃点“苦头”
“青春叛逆期”正是孩子拥有主观意识的关键时期,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所以,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一点亏,不要过多地干预和束缚孩子的手脚。
比如,有的孩子在寒冷的大冬天,“要风度不要温度”,坚持要穿裙子,不穿毛衣、棉裤、棉鞋,父母阻拦无效后也不用太心急,大不了就让孩子挨冻好了,等孩子真正冻感冒了,吃过苦头了,他自然就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当孩子历经了失败,吃过苦头后,他便不会再对父母的了,吃过苦头了,他自然就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总之,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必须明白:支持比压制更受孩子欢迎,商量比命令更容易让孩子接受。所以,只要孩子的想法合理安全,父母就应该放心大胆地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与鼓励,让孩子更快乐地成长!意见与建议不加考虑地一概拒绝了。
亲情危机:当更年期撞上青春期
有一部名为《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电视剧,讲述了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撞上了妈妈的更年期,两代人思想大碰撞的故事。这个孩子在家长的“高压”教育下成长,在家长的各种要求‘‘压迫”下反抗,但最终以“屈服”于家长告终。在这个过程中,他却练就了阳奉阴违的本事,在家是“乖宝宝”,在外却是个性张扬、叛逆十足.....
更年期撞上青春期,家庭矛盾不断升级,俨然成为当下社会的家庭常态。尤其是那些晚婚的家庭,母子亲情更是岌岌可危。青春期的孩子遇上更年期的家长,孩子的叛逆行为会被加剧,此时化解青春期与更年期之间的矛盾迫在眉睫。
胡女士结婚较晚,50岁时,儿子才上高中。她总是跟朋友诉苦,说自己的儿子不再像以前一样听话,自己越来越看不懂儿子。一天,胡女士的儿子顶着一头怪异的发型回到家,胡女士当场火冒三丈,指责儿子不该剪这样的发型,儿子就和她顶嘴:“这个发型怎么了,有什么不好?”胡女士忍不住扇了儿子一个耳光,这一巴掌把儿子逼出了家门,一出走就是一个月。
儿子回来后就开始逃学,天天闷在家里上网,也不和胡女士说话,他的爸爸经常出差,很少与儿子碰面。一个星期后,胡女士实在忍不住,就找儿子谈话,但是儿子根本不当回事,看着儿子心不在焉的态度,胡女士又忍不住吼儿子,儿子不甘示弱,扬言要与胡女士断绝母子关系,一场家庭战争过后,又是以儿子夺门而出结束。
很多家庭都上演过类似的“战争”,有胡女土烦恼的家长不在少数。更年期家长与青春期孩子的矛盾不断,母子亲情进入冰冻期。到底是什么让青春期的孩子与家长渐行渐远呢?
处于更年期的家长,因为自身激素的影响,情绪容易失控,而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所以当孩子犯错后,更年期的家长大多会通过指责打骂的粗暴方式教育孩子,而这些粗暴的行为将青春期的孩子越推越远,加剧了孩子的叛逆。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变化,智力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性意识的觉醒以及朦胧情愫的萌芽都在这个时期表现出来。在这个“暴风骤雨”期,孩子有了空前高涨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控制欲望。
更年期的家长是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下长大,在他们看来,孩子应该对自己的教育绝对服从,不能接受孩子挑战自己的权威。时代变迁,家长和孩子所受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存在巨大差异,造成了彼此的不认同。加之他们进人更年期后自身激素紊乱,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因为孩子的不顺从而大发雷霆,让孩子无法接受。
“两个更年期抵不过一一个青春期”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在面对敏感、任性、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处于更年期的家长要怎样做才能重修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解决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问题呢?
1.自我调节,舒缓情绪
更年期的家长要正视自己的身心变化,进行自我生理心理调节,必要时也可以看医吃药,以降低更年期反应。此外家长要保持乐观整达的心态,少为琐事烦恼,多听音乐,坚持多运动等,学会舒缓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与孩子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2.尊重孩子,给予孩子民主的权利
孩子进人青春期后,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渴望独立、信任、理解和尊重。家长应该充分尊重和理解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尊重孩子的家庭地位,建立和他们相对平等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在家庭中的民主权利,鼓励他们参与家里的决策,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比如,家里要换房子,可以让孩子参与选址、装修等;孩子中考、高考的志愿选择等问题也要尊重他们的意愿。
让孩子作为家庭的成员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在家长成为他们可以信任和尊敬的朋友之后,叛逆和不讲理就会远离孩子,家长也不会表现出更年期的过度暴躁和激动了。
3.批评需要艺术,孩子的自尊心需要呵护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成才”,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需要进行批评教育,但是不能批判过度。家长的批评需要艺术,即要把握分寸和原则,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时间久了,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家长在批评孩子的过错时,应该注意场合和措辞,千万不要在他人面前批评教育孩子,也不可讽刺挖苦孩子,避免造成孩子的心灵创伤。
通常孩子比较容易接受“三明治”式的批评教育方式,也就是说:家长要先肯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的问题所在,并与孩子共同讨论该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最后鼓励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给予孩子信心,告诉他,你相信他会做得更好。这种委婉的批评方式,不仅呵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还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家长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家长应该先学会应对自己的生理难关,并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处理更年期的自己与青春期的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