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经过渡期概述
绝经过渡期为包括即将绝经前的这一时期(即从出现接近绝经的内分泌学、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到最后一次月经为止)。另一个概念是围绝经期,则包括绝经过渡期和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这两个名词虽然从定义上有一年的差别,但由于最后一次月经的判定需要等待一年,是一个回顾性的判断标志,所以往往临床上这两个术语是难以分别的。绝经过渡期的本质是卵巢功能动态衰退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卵巢储备的加速下降和生殖激素的波动性变化,并表现为月经出血模式改变、生育能力下降、绝经症状逐渐出现、各种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性逐渐上升1,2。
2绝经过渡期分期无论是绝经过渡期还是围绝经期终点都是明确的,但起点还存在一些争议。绝经过渡期在临床特征、内分泌学及生物学上的改变过程包含了不同的亚阶段,然而国内对此尚缺乏公认的分期系统。在女性进入绝经过渡期时,体内与卵巢功能相关的激素水平变化无常,难以预测,因此,无法根据某次或某几次血激素水平进行分期;绝经过渡期出现的症状为主观感受而且变化不定;躯体、心理改变也难以量化。而月经模式的变化这一临床现象最易被发现,客观且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实用性强,被认为是衡量卵巢功能衰退状态的主要依据。目前影响较大的是年发表的由27位国际妇产科专家通过讨论、达成共识的生殖衰老分期专题讨论会(STRAW,TheStagesofReproductiveAgingWorkshop)分期系统(表1)[1]。
在该系统分期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临床的实际情况,对绝经过渡期中的绝经过渡期进行了定义并进一步分为早期和晚期:STRAW分期将一次月经周期长度改变超过7天作为绝经过渡期的开始标志,而国内专家经过讨论达成共识认为,一次月经周期长度的改变偶然性很强,因此将绝经过渡期起始标志定为≥2次月经周期与正常周期比较时间相差7天以上,即为绝经过渡期早期的开始,可同时伴有促卵泡素(FSH)水平波动性升高,而晚期的标志为跃过2个或2个以上周期和闭经期(≥60天)[2]。
3围绝经期和绝经后的性激素分泌变化[3]围绝经期最早的变化是卵巢功能的衰退,继后下丘脑-垂体功能退化。
1.雌激素卵巢功能衰退的最早征象是卵泡对FSH敏感性降低;绝经过渡期早期的特征是雌激素水平波动很大,整个绝经过渡期雌激素不呈逐渐下降趋势,而是在卵泡生长发育停止时,雌激素水平才下降。绝经后卵巢分泌雌激素极少,妇女体内低水平的雌激素主要是由来自肾上腺皮质以及来自卵巢的睾酮和雄烯二酮经周围组织中芳香化酶转化的雌酮,转化的部位主要在肌肉和脂肪。肝、肾、脑等组织也可促进转化。此期血中雌酮水平高于雌二醇。
2.孕酮在绝经过渡期,卵巢仍有排卵功能,故仍有孕酮分泌,但因*体功能不全,孕酮量减少。绝经后卵巢不再排卵、分泌孕酮,极少量孕酮可能来自肾上腺。
3.雄激素卵巢产生的雄激素是睾酮和雄烯二酮。绝经前,血液中50%的雄烯二酮和25%的睾酮来自卵巢;绝经后雄烯二酮产生量约为绝经前的一半,其中85%来自肾上腺,15%来自卵巢间质细胞。绝经后,卵巢主要产生睾酮,而且产量在绝经后早期较绝经前增多,系因卵巢间质细胞受到大量的促性腺激素刺激所致。由于绝经后雌激素的显著降低,使循环中雄激素与雌激素的比例显著上升;性激素结合蛋白降低,使游离雄激素增高,因而绝经后有些女性出现轻度多毛。
4.促性腺激素绝经过渡期仍有排卵的妇女,其FSH在多数周期中升高,而LH还在正常范围,但FSH/LH仍小于1。绝经后,FSH、LH明显升高,FSH升高更为显著,FSH/LH>1。自然绝经1年内,FSH能上升13倍,而LH仅上升3倍。绝经2~3年内,FSH/LH达最高水平,以后随年龄增长渐下降,但仍在较高水平。
5.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围绝经期GnRH的分泌增加,并与LH相平行。
6.抑制素绝经后妇女血抑制素浓度下降,较雌二醇下降早且明显,可能成为反映卵巢功能衰退更敏感的标志。抑制素有反馈抑制垂体合成分泌FSH作用,并抑制GnRH对自身受体的升调节,因而抑制素浓度与FSH水平呈负相关。绝经后卵泡抑制素极低,而FSH升高。
参考文献[1]郁琦,陈蓉.绝经过渡期的特点和治疗策略.中华医学信息导报[J].,19:21-22.[2]李颖,郁琦,马良坤,孙正怡.北京市城区围绝经期妇女更年期症状分析.生殖医学杂志[J].,17(5):-.[3]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八年制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推荐已获万人点赞的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