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资扩张的两次浪潮
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资本扩张的历史,过去我们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和新千年前后两次民资扩张的浪潮。80年代,民间资金通过乡镇企业这个载体提高了中国经济活力,导致了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第一次繁荣。90年代后期,国有企业退出为民营资本让出空间,"国退民进"为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但是2005年以后,民间投资扩张的速度明显放缓。某种程度而言,当前中国经济困境与民间活力被窒息有关。
第一阶段,1978~1993年,这一阶段*府统一了对国有企业的认识,认为企业应当明晰产权,面向市场,对国有企业重组与民营经济也持开放态度,国有企业与民营经济呈竞争态势。 1978年~90年代初,居民长期压抑的需求带动国有与民营资本都比较活跃。从工业总产值占比看,个体企业相比1980年提高8个百分点。其他私营企业提高了10.6个百分点。与国有经济有千丝万缕之联系的集体企业工业产值占比也提高了10.5个百分点。
这些集体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资本金多是集体与个人混合。在世界银行看来,乡镇企业成就了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的奇迹。
第二阶段,1994年开始,抓大放小,国企私有化带来民资扩张的第二轮浪潮。1993年底,中国共产*第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奠定了此后十几年的市场化改革的基础。文中提到,"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一般小型国有企业,有的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有的可以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也可以出售给集体或个人。出售企业和股权的收入,由国家转投于急需发展的产业。"
此时国有企业不景气,连年亏损,地方*府也有动力卖掉国有企业。朱镕基总理曾提到青岛平度市本着"卖光、卖断、卖彻底"的指导思想,全市召开广播动员大会,推进乡镇企业改制。
截至1998年,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比下降了9.1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占比基本没有变化,个体与其他类型企业占比合计增加了8.8个百分点。
新千年伊始,竞争性行业放开赶上中国加入WTO,全球化与良好外部经济环境带动民间资本迅速扩张,2001年到2004年,每年非国有及其控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比平均提高3个百分点。目前国有资本基本退出了竞争性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在这些行业的占比大都小于10%。
2005年开始民资扩张的动力开始减弱,同年国务院发布了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到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了国有企业强势回归的机会。民间投资进一步扩张遇到了瓶颈。部分可以涉足的领域民营资本的扩张都接近极限,或者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