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之后容易缺钙,主要是因为人体对钙质的吸收能力下降,而在代谢过程中流失比较严重,所以容易导致钙质的缺失,因此骨骼容易松脆,人体神经调节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我国居民每天应摄入不少于毫克的钙质,老年人应摄入不少于毫克,不超过毫克的钙质。
所以大部分老年人在饮食中除了经常食用大量高钙食物之外,还经常会服用一些钙片或钙剂来补钙。
长期补充钙剂有哪些不良反应?
一般适量的补钙治疗没有明显的、严重的不良反应。根据文献报道,补钙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一般在3%~10%之间。在出现的不良反应中,上腹不适(或烧心感)、便秘是两个最常见的症状。
上腹不适常发生于胃酸缺乏的患者,此时应将钙剂分次于饭后服用,可缓解症状,长期使用也无大碍。便秘患者可给予对症治疗、选用其他剂型钙剂、减少钙剂摄入量等,症状均可得到明显改善。
另外,腹胀、高钙血症也偶有报道,而后者与合并使用大量维生素D有关。
(资料节选自《更年期妇女自我保健手册》作者: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吃肉越多,钙源越充足?
肉类食物中含有较高的钙质,如是首先是牛奶、其次是鸡蛋,以及鱼类、虾蟹、瘦肉等食物。
然而补钙并不是吃肉吃得越多越好,一来容易导致膳食纤维的缺乏,不利于胃肠的蠕动,从不利于钙质的吸收,偏好荤菜会造成钙质摄入不足。
其次,过量吃荤菜会造成蛋白质摄入过度,蛋白质分解形成的尿素需结合钙质才能排出体外,因此摄入过多蛋白质会增加钙质流失量。
所以建议老年人每天喝牛奶保持在——毫升,鸡蛋1——2个,其他肉类保持在克左右为宜。
与此同时每天要应进食克左右的新鲜蔬菜,以及每天3——5份主食(各种谷物,或薯类),保持营养均衡,才更有利于营养均衡。
吃太咸,不利于补钙
在实验中发现,每日摄取盐量为0.5克,尿中钙量不变,若增加为5克,则尿中钙量显著增加,因此吃得太咸会增加尿钙排出。
建议老年人每天摄入盐量不超过6克,对于“三高”患者,建议不要超过3克。
多晒太阳、多运动,有助于补钙
维生素D是我们维护我们骨骼健康所不可缺少的元素,可以帮助钙在肠道的吸收,这一点对于胃肠功能下降的老年人尤其重要。此外维生素D还可以促进血中的钙沉积到骨骼中,有利于骨骼的矿化过程。维生素D有两个来源:
一是从食物中摄取,主要包括奶及奶制品、蛋黄、鱼肝油等;
二是体内自己合成;内源性维生素D合成依赖于阳光紫外线的光化作用,在紫外线的作用下,皮肤可使类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称为内源性途径的维生素D的补充,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骨头不好的人要多晒太阳的原因。
而合理的运动锻炼可以更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人体的代谢功能;还能促进胃肠对钙质的吸收与利用。
当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提高睡眠质量,也可以减少钙质的流失。
总而言之,老年人要需要补钙,但是对于钙片、钙剂、以及高钙食物并非吃得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注意保持营养均衡。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晒太阳,勤运动,钙质利用率高,人体才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