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茱莉
《男孩需要明确的指令》一书中,作者这样感慨:
“在男孩身边,到处都能嗅到危险的味道。”
男孩从正式入学到18岁成年,
往往会经历4次成长危机,
养儿子的家长,必须要知道——
01
学业危机
7-9岁,
很多学龄期男孩会经历第一场危机,
那就是学业危机。
一项学龄儿童成长跟踪调查表明,
孩子到小学三年级(9岁)时,
就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学习模式,
这套模式将影响他未来整个学习生涯。
偏偏男孩的认知能力普遍比女孩发育得晚。
身心都没做好准备。
坐不住、静不了、最常挨批的多是小男孩。
学习上更容易遭遇挫败的也是小男孩。
很多男孩在小学低年级时学习状态不好,
后来就一直提不起学习兴趣,
也就谈不上学有所成。
尽管有些男孩后期成绩能追上来,
但早年经历的情感创伤,
可能伴随他的一生。
心理学专家因此建议:
●男孩千万不要抢跑,
入学年龄往后推迟一年比较好。
●男孩精细动作的发展也普遍弱于女孩。
所以,多带男孩涂鸦、做手工游戏,
能帮男孩更好适应学校生活。
●给男孩更多运动量。
精力得到释放的男孩,
会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
好消息是,
男孩11岁以后,
自控力有所提升,
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
男孩女孩的学习力开始旗鼓相当。
所以,养男孩的父母更需懂得“静待花开”,
千万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下结论。
02
同伴危机一般而言,
孩子有亲密的同伴关系是好事,
说明孩子是合群的,受欢迎的。
但研究显示,
男孩有同龄人在场时,
进行冒险性行为的风险会成倍增加,
心理学称之为“同伴效应”。
所以,《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一书强调:
孩子的同伴关系,绝对不能超越亲子关系。
父母有必要做到:
●定期跟孩子进行“朋友式”聊天。
●多陪孩子一起吃饭。
●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跟孩子商定必要的规矩,比如出去玩要报备,需按照约定时间回家等。
●少批评,多鼓励。
通过有界限感的守望,
为孩子提供温暖的支持,
才不至于把孩子推出亲子关系的怀抱。
一旦孩子的同伴关系彻底取代亲子关系,
那么父母再想引导和教育孩子,
就会千难万难了。
03
“父亲缺失”的危机
父亲对男孩的影响是深刻且长远的。
美国一项全国范围的男性青少年调查中,
研究人员们发现,
父亲越是大男子主义,
男孩越容易发生辍学、打架、私生活混乱,
甚至强迫他人发生性关系的犯罪行为。
何为“大男子主义”?
就是对男女行为有刻板的界定,
比如,“家务活就该女人干。”
“男人必须要像个硬汉才能赢得他人尊重。”诸如此类。
要避免无形中教会儿子大男子主义倾向,
日常生活中父亲们可以:
●跟妻子分担家务;
●允许男孩哭;
●不随意评判甚至贬低他人细腻、敏感、脆弱的一面。
《培养高情商男孩》一书则告诉我们:
那些有攻击性的、不愿分享的男孩,
在家里往往有一个臭脾气的爸爸,
父子之间也总是吼来吼去的。
要改善这种情况,
意味着父亲们要在男孩身上投入更多耐心,
尽量避免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
美国西北大学一项持续近30年的研究项目,
还有个很有趣的发现:
“父亲是否参加家长会”,
与“孩子长到27岁时的收入”之间最具相关性。
也就是说,
父亲只是坚持参加孩子学校组织的活动,
就能显著提高孩子的学习造诣和事业成就。
所以,家长群里的各项通知、
学校每次召开的班会、家长会,
爸爸们也可以多关心、多留意哦!
04
“危险的14岁”
所谓“危险的14岁”,
即英国科学家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
14岁是孩子最容易出现打架、叛逆、学坏的年龄。
特别是男孩子,
他们的大脑前额皮质尚未发育成熟,
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容易变得敏感、脆弱、自控力差。
凡事都爱和大人“对着干”。
再加上雄性荷尔蒙作祟,
更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
也就更容易惹是生非。
这时,如果父母跟孩子硬碰硬,
很可能把孩子彻底推远,
导致孩子误入歧途。
对此,心理学家们建议:
父母要少控制,多示弱。
在家务琐事上示弱——
“儿子,你可以帮爸爸提这个口袋吗?”
“妈妈今天好累,可不可以帮我倒杯水。”
在认知领域上示弱——
“儿子,你帮妈妈看看,这个东西要怎么拼装?”
“儿子,你来帮爸爸想想,这次旅行要怎么规划?”
经常把问题抛给孩子一起讨论,
既能够让父母放下身段,
跟孩子建立更平等的关系,
还能让孩子成长得更有主见,更加成熟。
总之,
看到男孩的困难,
允许男孩比别人慢一步,
不要甩手把男孩交给老师、电视或者小伙伴。
要把男孩放在身边,但不要牵绊,
放在心上,但不要宠溺。
这样才能够养出一个更有责任感、也更加优秀的男孩子。
——End——作者:茱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