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各种呼吸道疾病横行的一年,在年初,影响仍未消散,人们除了提防新冠,还遭遇甲流、乙流、支气管肺炎、合胞病毒等,受到了咳、喘、热、痰等冲击。
有的患者选择现代化学药抑制病毒,退热镇咳,有的使用中医药,适用的中药汤剂、中成药不少,但一些老中医遣方用药,比普通中医见效快、好得快,也没有什么“后遗症”,很重要的原因是围绕《伤寒论》辨证治病。
伤寒论系列方剂,是中医经方派的学术根本,即使经方派在后世分为“六大派”,也是在伤寒论这条主流里分成六条支流,反而凸显的伤寒论的“经方之祖”地位。
在中医眼里,没有病毒、病菌概念,治法是通过改变体内环境,给身体撑腰,让病症改善,身体恢复,通常做六步:
第一步:通过“四诊”收集足够多的信息,比如确诊或排除表证。
第二步:辨病位,是表、里,还是半表半里。
第三步:辨病性,是阴证,还是阳证。
第四步:在三个病位、两个病性基础上,确定六经。
第五步:确立治法,这是关键。
第六步:细辨方证,出具处方。
而针对近期流感问题多发的现状,中医对不同的患者,辨准4个方面:
1、表热里寒,阳气浮于体表,宣发力量太过,要分清寒重还是热重。
2、表热里热,里外热像明显,就是热证,怕风、烦渴多思饮,口干舌燥。
3、表寒里热,太阳寒邪未解,邪气入里化热,出现寒包火,症见喘满、便秘等,需表里双解。
4、表寒里寒,实寒证明显,阳明表里都寒。
实际上,这是两个病位不同的组合,即表寒、表热、里寒、里热。
表寒:寒气入侵肌表,勾起体内阴邪,寒上加寒,卫阳不能温暖体表,表现出恶寒。
表热:太阳经被遏制,卫阳收缩,寒邪入里,郁而化热。
里寒:寒气入阳明,或太阳寒邪入阳明,这是偏实寒的,三阴从寒,这是偏虚寒的。
里热:寒邪入阳明而化热,太阳和阳明两经叠加阳气化热,阳阳相叠,热上加热。
如何用方?一般是4个经方,它们都是伤寒论的名方。
表热里寒:理中汤。
表热里热:白虎汤。
表寒里寒:四逆汤(或葛根汤)。
表寒里热:大青龙汤(或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
这4个汤方都是伤寒论的名方,衍生出后世很多方剂。4个方剂的任务是把主证消除,剩下的问题,如咳、痰等,根据不同的寒热用药,就相对容易解决了。
#优质作者榜#不过,如果遇到两个类型的病例,仍要继续辩证,防止误诊:
一个是中年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外表很像表寒里热的寒热往来证,用大青龙汤、小柴胡汤就不对了,应该滋阴潜阳和滋补肝肾,以六味地黄丸为主药,加龙骨、牡蛎、鳖甲等调理。
一个是中青年,体格壮实,脉象有力,但出现怕冷症状,容易误诊为寒热错杂,实际上可能是中焦或下焦堵住了,阳郁于内,气机不畅,应根据不同症状,选用血府逐瘀丸或大柴胡汤治疗。
还是那句话,做好六步,细辨方证,开出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