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是一个年龄阶段的人的总称,然而大家口中的中年人基本上成了负面名词的代称了。这也难怪,很多时候,中年人比一般人面临的问题的机会要多得多。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对于中年人来说是最为致命的。
不论是哪一方面,最终矛盾开始展露出来之后,就会成为压垮他的精神的最后的稻草。然而社会方面却少有给中年人一种安慰,总觉得这样是理所当然的。
中年人需要的是发泄,而这种发泄是经常性需要的,并不是每一个中年人都能成为大家眼中的圣人,也不意味着每一个到了这个年纪的人都能处理好自己的性格。人是群居动物,如果长时间的合理情感得不到宣泄,那么最终就会走向极端。而这种极端,往往会造就让人难以承受的结果。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钢琴教师》说的就是一个缺爱的中年人的故事。看似德高望重的钢琴教师是一个中年女性,由于长时期跟自己的母亲居住在一起,而母亲又是一个控制狂,因此她的生活并不开心。
高冷的外表之下,隐藏着的是一颗孤寂的心。由于欲望无法排解,钢琴教师只能用一些癖好来让自己得以短暂的宣泄,比如说用器具伤害自己,比如说租看色情录影带等等。
对于钢琴教师来说,生活枯燥乏味,即使自己在事业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这种成就是难以弥补生活上的孤寂,她那本该被情感充斥着的生活依旧是一潭死水,而且是快要发臭的死水。然而这种平静却被一个英俊的青年打破了。当青年无可救药地爱上这个表面高冷的钢琴教师的时候,她终于沉沦了。
为了维护自己独一无二的爱,他不惜伤害别人来保持这份爱的纯真,为了让青年彻底的爱上自己,她总是制定各种的条条框框。然而这种紧绷着的神经最终被彻底地拉断了。
当青年无法忍受这份窒息的爱意的时候,钢琴教师的自尊彻底的被击垮了。她开始变得更加放纵,最后,让自己成为了一个再也无法被拯救的灵魂。
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在于给一群人本该展现出来的群像给了一种具象。当我们无法形容一群人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这群人的性格特点集中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本片中的钢琴教师了。
她具有所有的中年人该有的性格,也符合所有的中年人的行事逻辑。然而当这种性格以及行事逻辑开始发挥出来作用的时候,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中年人的情感世界是多么的支离破碎。
幸福的家庭能治愈很多人的心理疾病,然而不幸的家庭会让这种疾病更加的严重。钢琴教师的家庭属于后者,过度的干涉子女的自由这并不是一种关心的表现,而是一种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爆发出激烈冲突的隐患。
很显然,片中的老母亲是不明白这个道理的。因为她本来就是一个缺爱的人,缺爱的人才会不顾一切的将自己身边的所有人或者是事情牢牢地抓住。因为这样抓住后,自己才会有一种安全感,片中的母亲是不是这样想的不知道,但是她却这样做了。
将独身的女儿紧紧地拴在自己的身边,不允许她做出来任何逾越了自己所制定的规则之外的事情,比如说晚归,比如说接触别人等等。正因为这种无休止的禁锢,最终成功地让自己女儿也成为了自己的复制品。
当女儿正常的生活以及生理需求只能够偷偷摸摸进行的时候,长此以往,终于让自己正常的心理变得扭曲,走上了自己母亲的前路。这是悲剧的来源。
本片能引发的思考并不仅仅致力于展现这个女性在中年时期的挣扎,而是给所有身处低谷或者是迷茫期的人一种启示,我们无需被禁锢去过一种自己不想要的生活,生活是自由的,自由就意味着可以无拘无束的活着,而不是让原本可以多姿多彩的生活变得简单枯燥。
人的欲望是发散的,长时间的禁锢只会让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不满足的状态,而这种不满足的状态就会催生出来很多奇奇怪怪的行为。这种行为自己是能理解的,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为这种行为买单。
能禁锢中年人或者说是孤僻的人的事情太多了,这种禁锢往往会一点点的吞噬人的生活或者是整个人生,慢慢的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就会变得脆弱不堪,想什么都要抓住,然而最终什么都抓不住。
每一个悲伤故事的结局总是悲伤的,然而并没有人愿意对于这些悲伤的人进行开解。并没有人愿意以一个平等的姿态去解开这些悲伤的人的困局。青年即使是给钢琴教师带来了希望,然而这种希望的出发点却是欲望,让一个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人用欲望来当作自己心灵的解药,最终的结果我们就能看到。
多些关心,多些爱,尤其是对于身边的这些孤寂的灵魂来说,无法排解的沉默久了,不是恋爱就会变态。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