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和女儿一起看了赵校长推荐的电影《狗十三》,不禁感慨良多,十三岁的少女李玩:忧郁、敏感、较真,让我想起了女儿和我青春期的经历,总结出本文的主题:谁的青春不“别扭”。
晚上和女儿一起看了赵校长推荐的电影《狗十三》,不禁感慨良多,十三岁的少女李玩:忧郁、敏感、较真,让我想起了女儿和我青春期的经历,总结出本文的主题:谁的青春不“别扭”。
放学不愿意回家的“忧郁”我
我们的初中是在大侯家联中上学,是姜家、侯家、东鲁家和西鲁家四个村的适龄学生都在那儿上学的。初一时自己还是少不更事,初二时突然有一天就觉得自己长大了,发现同学们都早已长大,他们都在等着我也长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放学了不愿意回家。自己就在教室里做自己的作业,温习自己的课本。偶尔,我们的班主任于老师和语文老师尚老师,会到班里来看看,有时候还可以问老师问题。自己对语文和英语的学习兴趣也就是那时候奠定了基础。
现在回想,都不记得那时候和父母交流过的任何语言。可以想象,那时候的母亲该是多么着急的,在家里翘首以盼的等着我回家啊。
其实,我从小就属于班里前几名的孩子,但一直都不是第一名。到了初中,课程一多,应该不是很适应,就是属于中游偏上的学生。直到初二的一次期末考试,我考了满分,才激起了我的自信心,学习才有起色。语文、历史、化学等都还可以。但是那个物理老师对我的举动,让我第一次见到了现实中的黑暗,也让我彻底放弃了物理的学习兴趣。
在那样稚嫩的青春年华,无论怎样的不适,无论怎样的难过,都不愿意和父母主动说起,只有默默的忍受和忍耐。
初中的三年过去了,我们学校,我们这一级学生,总共6个人考上了海阳二中,晓霞、志勇、晓良、文水和我,大侯家3个人,西鲁家各1个人,我们村就我自己一个人。据后来同学聚会时说起,我们那一级,中考差不多是最好的一级。我们大侯家联中后来就取消了,到我弟弟那一级学生已经是到山西头(乡镇驻地)去上初中了。
高中时的忧郁好像是一种气质,抑或是一种包装,让自己自卑而敏感的少女的心屏蔽起来。
我是一个很听父母话的人,从小也很乖,所以深得父母的疼爱。我记得和母亲唯一的一次争吵,就是高中毕业以后,等待大学入学的那段时间里。好像是为了转移户口的事情,和母亲起了冲突,不知道有多少委屈,嚎啕大哭起来。哭过之后,跑到我们村南山上,想了很多很多,坐了很久很久,最终还是回到了山根地下我的家。
好像那一瞬间,自己别别扭扭的青春就这样过去了,人生开始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尴尬
李玩的青春期,父母离异,又添了一个弟弟。女儿的青春期如此相似,女儿的青春期,有几件还是记忆犹新,而且永世不忘。
女儿初一、初二是住校的,而且还是好不容易申请来的名额。
家里的客厅,我们娘俩对峙着,我手里拿着拖把的杆子,打了她几下忘记了,我气得嚎啕大哭,她一脸泪水,却是冷笑连连。这个画面在我脑海里浮现出多次,为了什么已经记不得了。后来,女儿笑称我们俩是“青春期碰上更年期”,她青春期是真的,我更年期却不是真的,但是他们却真的碰撞在一起,撞得心疼无比。
女儿初二时,我生了儿子John。我住院一个周,医院看过我。我回家后,带着John回到我的卧室,在卧室里的女儿没有出来看我,直到John出了满月,她都没有看他一眼。虽然她现在比我还宠她弟弟,但是当初弟弟的出生,对于她来讲,应该像塌天的大事。因为原来是她是妈妈的唯一的孩子,而且妈妈是她一个人的妈妈,现在她是妈妈的两个孩子中的一个,妈妈是她和弟弟两个人的妈妈了,她不是独一无二了。
在大人眼里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一个青春期女孩的心里是那么的难以忍受。
女儿初中时,学习并不怎么好。她自己偷偷地写小说,写完藏起来。直到她上大学,我才看到了她藏在抽屉里的小说。我偷偷地看了一点,感觉那时候的女儿就好像活在黑暗中一样。那个不愿把心思与我分享的小女生,是怎样度过自己的敏茹多思的青春期啊。
后来女儿在高中时,有一个要好的朋友。我帮她送朋友回家过几次。考上大学那个暑假,她一个人背起背包,去北京去玩,虽然我心里牵挂的不行,但还是放手让她自己出去。等她从北京归来时,已经褪去了青春的别扭,而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
所幸,我和女儿的青春期虽然都有很多小波折,但都安然度过。所以这么多年以后,我都劝家长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读高中,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青春期的度过。
李玩的父母离异,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对她的爱和宽容滋养着这个青春少女。但她还是上课容易走神,和爸爸冷冷地别扭着。她还是贪恋着父亲的爱,为了顺应父亲忍受和改变了自己。
年5月23日,青岛15岁的女孩勒死了自己的妈妈,这位离异的妈妈和女儿相依为命。妈妈和女儿都很优秀,就是这样优秀的女儿用绳子勒死了自己的妈妈。妈妈用爱做精神的绳索,窒息的是女儿的心;女儿用物质做绳索,窒息的是母亲的心跳。
女儿杀死了妈妈,但也杀死了自己所有的未来和生活,这是多么惨痛的生活。其实,青春期的压力、压抑、冲动莫名的躁动,在催动着每一个生命成长,也在考验着每一个生命和每一个家庭。
想起《无声告白》中的莉迪亚和她的母亲玛丽琳、她的父亲詹姆斯,在父母眼中的乖女孩,有很多的好朋友,一直过得很幸福的女孩,竟然在湖里自杀身亡。玛丽琳每年送一个日记本给莉迪亚,莉迪亚去世以后她才发现,莉迪亚一个字都没有写过。
与众不同的詹姆斯极力追求“普通“,他的妻子玛丽琳追求“出类拔萃”,出身与处境的不同致使他们有不同的追求,虽然不同,但两人的追求都是合情且合理的。错误的是把自己的追求全都强行寄托到女儿的身上。我们始终要谨记,子女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们拥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有权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奉命去完成父母未完成的梦想,永远不要用爱绑架他人。
家长把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放低一点,家长把孩子们的不顺从、逆反不要当成对自己的挑战,对青春期的孩子宽容一点,家长把对孩子牵肠挂肚的心放开一点,给孩子多一些空间,多给青春期孩子一些尊重,这是对青春期孩子最大的帮助,或许他们就能安安顺顺地度过他们“别别扭扭”的青春期,从身体和精神上都长大。
请识别